bd半岛新闻

投资资金的处分精选bd半岛体育(九篇)

2024-01-2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当中,投资性企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广义上来说,投资性企业指的是以股权为手段进行经营的企业。从狭义上来说,投资性企业则是指将买卖债券、股票等证券,以及以进行基金交易等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经营和盈利手段为服务、货物或产品的交易。而投资性企业的经营和盈利手段则是企业所有权的交易。因此,在传统bd半岛体育企业和投资性企业之间,仍然存在着实质上的差异。基于此,对于投资性企业来说,需更加注重资金管理的问题,只有确保充足的资金流量,才能够使企业在制定投资决策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资金管理主要是指针对资金使用、资金来源等进行计划、监督、控制、考核等工作。在财务管理当中,资金管理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资金管理当中,主要包括了专项资金管理、流动资金管理、固定资金管理等。在风险市场中,通过对单次投入资金比例的限制,对风险进行控制。常见的资金管理策略主要有等比例型资金管理、金字塔型资金管理等。在企业资金管理中,始终遵循着“现金为王”的理念。[1]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来说,企业现金流量的管理水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将会面临越来越多变、复杂的生存环境。因此,通过对企业现金流量管理水平的提升,能够对企业的营运风险进行合理的控制。这样,企业的整体资金使用效率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使企业的发展得到更为有效的促进。

  在投资性企业当中,采取有效的资金管理措施,能够使企业资金的运转效益、周转效率等得到有效的提升。投资性企业通过良好的资金管理,能够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在资金管理工作当中,应当能够有效地降低资金成本、加速。[2]对于集团式企业或单一式企业来说,在资金管理工作当中,效率和效益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资金使用成本的控制和对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推动企业取得更好的盈利能力,从而使企业能够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在管理资金占用和资金来源的过程中,应当提高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使资金能够得到良好的运转,对于应收款项,要及时的催收,从而降低存货资金占用,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更大的现金流。而对于应付款项,则应当对付款期限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从而使资金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

  在当前很多企业当中,都存在着核算不规范的情况。很多原因都会造成企业核算的不规范情况,企业缺乏良好的经营管理素质,因而在市场中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力。很多投资性企业都由于缺乏规范性良好的资金管理制度,因而企业的经营效率低下,经营效益也十分有限。[3]因此,采取有bd半岛体育效的资金管理措施,能够解决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增强资金管理的纪律性和规范性。在过去的企业资金管理工作中,由于工作不到位的情况,有时会故意造成账目不符等情况。从表面上看,虽然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短期利益,但是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将会造成很大的危害。而资金管理的有效实施,能够避免企业管理中的漏洞被非法利用,从而更好地保护企业的资产,推动投资性企业更为良好的发展。对于投资性企业来说,资金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只有建立和实施了良好的资金管理制度,才能够推动投资性企业良好的可持续性发展。

投资资金的处分精选bd半岛体育(九篇)

  对于投资性企业资金管理来说,财务监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很多投资性企业对于财务监督并没有真正的重视起来,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形式化现象,因而导致财务监督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目前,投资性企业的财务监控力度普遍不足,甚至存在着一些内部人为控制的现象。[4]例如,企业对分公司的随意控制和干预、总公司对分公司的管理、或是企业管理层控制资金运营环节等情况。一些投资性企业的领导者对于企业的经济状况,缺乏清晰的认识,因而容易造成企业资金管理账目不清晰的问题。财务人员往往根据领导的意见对账务进行处理,会计的财务分析也会对财务工作造成影响。因而在投资性企业中,没有将财务监督真正的落到实处,无法发挥出良好的监督效果,因而造成了投资性企业资金管理不良的问题。

  在很多投资性企业当中,都存在着一定的资金分散占用情况,使得资金使用效率十分有限。而投资性企业资金监管不够重视,因而使得这种现象十分严重。例如,很多分公司频繁的设立账户,多开户头,对企业的资金随意的利用,造成了十分严重的资金浪费情况。[5]在一些分公司的投资活动当中,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不顾企业的整体利益,盲目的进行投资。这样难免会发生很多投资失误的情况,因而对企业资金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流失和浪费,甚至导致企业出现严重的经济问题,威胁到企业的正常经营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投资性企业也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在企业经营管理当中,也纷纷采用了很多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是,在资金管理方面,很多投资性企业并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资金管理方法,因而导致了在财务会计相关工作中,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有时由于难以及时的获取信息,因而造成了资金管理效率的低下。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很多投资性企业在资金管理当中,并没有对电子计算机财务传递、监控、查询、核算等设备进行有效利用,因此,资金管理效率和效果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投资性企业在资金管理工作当中,可以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信息系统,从而提供更加充足的依据,确保企业资金管理得到更为良好的开展。在企业决策的制定过程中,企业资金信息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同时也能够汇集其他方面的信息。基于计算机的应用,可以对财务管理和资金管理的软件进行应用,从而提升资金管理的效率。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企业资金管理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各类财务管理软件和资金管理软件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实际应用中,能够逐渐发现软件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进行升级和优化,更好地为企业资金管理提供便利。利用资金管理软件对各类财务数据进行处理,能够极大地提升资金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效率,从而更好地推动企业的经营发展。相比于传统的人工处理方式,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资金管理,使得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此外,通过实行电子化的资金管理,能够通过网络对资金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避免了以前人盯人式监控方法中存在的各种不足。在现代化的资金管理和监督方法之下,能够有效地提升资金管理工作的透明度。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降低资金管理工作中人为因素造成的失误,避免对资金管理造成不良影响。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资金管理监督力度不足、信息不及时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使投资性企业资金管理的效果和作用得到更为理想的发挥。

  投资性企业应当采取有效的资金集约管理,确保资金能够按需流动,并且得到最为合理的配置。在对投资性企业资金管理进行优化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对外部银行的开户行为进行严格的管理,同时对自己的资金结算中心进行建立。对于在其他银行设立账户的问题,应由资金结算中心统一的进行管理。同时,结算中心应当对各个部门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系统化的处理与合理的调度安排。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更加清晰、明确的掌握,从而使资金都能够得到有效的使用,发挥出最大的使用效率。投资性企业建立和形成了良好的资金管理体系和制度,能够逐渐朝着新型资金管理企业的方向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资金进行更加高效的应用,从而实现良好的控制与管理,使资金使用效率达到最大化。同时,采取资金集约管理还能够降低资金的不合理外流,避免资金浪费或资金挪用,从而为投资性企业提供更大的资金空间。

  投资性企业应当实施资金预算的方法,对资金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制定。通过资金预算,能够对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行优化,并且确保企业更为良好的生产和经营秩序。这样,企业能够更加良好的进行资金管理,同时拥有更加充足的依据进行资金审核。通过对资金全面预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能够使企业财务容易发生问题的情况得到有效的缓解和改善。在企业各个经营环节中,要进行有效的资金考核、资金分析以及资金预算。对于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资金流动情况,也要进行严格的要求、科学的管理和精确的记录。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投资性企业在进行资金预算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运用各项先进技术,不断提高资金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公路建设单位的投资控制旨在公路准备、实施和竣工的整个过程中,对投入的资金和资源在限定的概算总额内进行系统的调节和控制活动。包括国家在内的公路投资人将资金和其他资源投入建设项目由建设单位对其管理、承包商提供劳务将所有资源物化为公路工程实体通过计量支付结算、会计核算和竣工决算等环节形成国家新的公共交通设施(即新增固定资产),继而产生投资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换个角度来说,投资控制实质上是对资金等资源的转化过程实施的监督和规制,这种监督和规制希望达成两个目标:一是基于设计概算的限制性,建设单位必须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管理杜绝资金的浪费,减少短缺资金的成本,保证资金的投入和使用不超支不超概,尽量节约建设总投资;二是基于承包合同价款的有限性,建设单位必须以严格资金支付等手段加大对承包商的监管力度,确保公路工程按时按质顺利完成,从而保证资源转化的效率和效果。两个目标最终合二为一,即为达到有限投资的最大效益。项目投资的完成过程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资金的运动和转化,建设单位对资金运动和转化过程的监管又恰恰切合了投资控制的目标。

  (一)制定规范的资金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建立“全过程资金内部控制体系”。为规范建设单位财务行为,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实现财务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单位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管理制度。建设单位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内部经济责任制,将资金管理贯穿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合理设置财务会计机构,配备合格财务会计人员,完善会计岗位职责,做好各项财务收支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工作,合理组织、调配、使用及监督建设资金,如实反映项目财务状况和建设状况,依法计算缴纳国家税收,不断提高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建设单位应建立贯穿项目前期准备、建设实施、竣工验收全过程的资金内部控制体系。健全的全过程资金内部控制体系应该包括合理的岗位设置和职责分离,科学的集体决策和内部牵制,明确的审批权限和规范的审批流程,严格的票据管理和支付审核,完善的内部监督和检查制度,灵活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实施“全方位合同管理”,开展履约检查,确保投资效益。按合同的业务类型,加强对不同种类合同的管理属于合同的横向管理;从合同产生的时间顺序上加强对合同订立、履行和终结阶段的管理属于合同的纵向管理。公路“全方位合同管理”要求建设单位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综合管理。不同类型的合同都反映了公路建设单位与特定方的经济利益联系,约束着相关成本费用发生的对象、数量和金额,因而在合同横向管理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抓住土建施工合同这个重心,这是合同价款和资金支付控制的关键;二是要正确处理合同各方责任人的关系,保障各个合同顺利履行;三是要建立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发生争端时尽量减轻建设单位合同责任,减少解决成本。合同纵向管理的重点在于合同履约管理。在建设单位以开工预付款和进度款的形式支付了大量资金后,承包商的履约程度直接决定了资金使用效益和投资效果,为此,建设单位必须组织不定期的履约检查。检查过程务必全面细致,检查内容要涵盖各承包商驻地建设、人员到位、施工设备进场和试验室建设等前期准备情况,以及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中期建设情况。检查后要求有问题的单位限期整改到位,对于到期仍未达到履约要求的单位可按有关合同条款加倍处罚。

  (三)运用“四方联测”、“联合开窗检查”和“跟踪计量台账”等措施加强工程计量,夯实建设资金支付的基础。计量是建设资金支付的基础和前提,计量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直接影响价款支付。隐蔽工程具有隐蔽性和不可逆转性,是工程计量的难点。为了有效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计量滞后、多计、漏计、重计、虚计等问题造成的建设成本假冒虚增,公路建设单位应牵头建立针对清淤、切方路段换填、碎石桩、土工格栅铺设、岩溶处理等隐蔽工程路段的“四方联测”制度。在容易增加规模的隐蔽工程施工之前,应由建设单位、承包单位、监理单位、审计单位四方代表联合对原始地形地貌等现场条件进行联测,书面确认测量得到的数据和结论,并要求留有现场影像资料,记录被隐蔽部位、项目和工艺、质量完成情况。建设单位对没有联测的路段,计量、变更文件一律不予签认,还可组织工作站定期联合驻项目审计小组对上述隐蔽工程实施“联合开窗检查”。如此一来,隐蔽工程的计量和相应的资金支出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将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计量矛盾解决在施工前期,不留到结算之时。另外,建立清晰的“跟踪计量台账”是管理计量精确程度的有效手段之一,建设单位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准确处理,防止重复和虚假计量,对工程进行静态和动态实时跟踪。建设单位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台账编制办法,通过该办法将工程项目具体化、直观化,并作为控制工程投资、进度、计划、变更、计量及竣工文件管理的基本依据之一,实现计划进度引导计量,质量检测控制计量。

  (四)严密控制工程价款支付,把握建设资金支出的关键。公路工程价款的支付工作建立在公路项目特征基础之上,表现出资金量大、技术性强、结算单位多、工作程序复杂等特点,一旦多付错支则难以追回。工程价款支付是建设单位资金管理的关键环节,加强对工程价款支付的控制既有利于建设单位合理筹措和调度资金,减少资金的不合理占用;又有利于及时准确的结清债权债务关系,界定合同权利的实现和义务的履行情况,减少资金纠纷。严密控制工程价款支付必须在包括开工预付款、材料设备预付款、进度款和保留金在内的合同支付项目控制上下功夫。合同支付项目控制的重点在于合理确定工程价款支付的时间、条件和额度,对预付类款项的使用进行监督和扣回等,控制的关键措施在于加强对中期支付证书和工程支付审批单等工程支付凭证的审核。

  (五)制定“分类分级的工程变更审核程序”,严控工程变更价款。工程变更控制应该遵循“必要可行、经济规范”的原则,同时,应对工程变更的范围、内容、相关责任方进行必要的界定。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建设单位对工程变更的预防方面没有充分的自和能动性,控制的重心落在了工程变更发生之后。建设单位应以审批工程变更作为控制的支点和手段,以控制变更价款为核心,建立一套“分类管理、分级审批”的工程变更审批程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将工程变更细化为各个类别,不同类别的变更适用不同等级的审批机构和处理流程,做到按级应对,层次分明;每个类别的变更审批都设置合理的步骤,按部就班,环环相扣,思路严谨。建设单位应明确各个部门和人员在审批程序中的工作职责,清晰地界定权限,杜绝“踢皮球”、怕担责任的不良作风,抑制越权操作、面面俱管的不当行为,提高工程变更管理的效率。如此一来,便能有效控制工程变更性质的合理性和应对的科学性,将工程变更的影响最小化,达到控制建设成本和节约资金的目的。

  (六)对建设资金“三方共管”、“双系统监控”、“部门联查”,监督承包商的资金使用。在招标文件专用条款的规定下,建设单位要求承包商在指定的银行开户,并组织承包商、银行及时签订资金的“三方共管”协议。协议要求承包商建立资金台账,及时向建设单位财务部门反馈资金使用情况;授权建设单位随时检查承包商账户资金流向;授权并明确银行参与工程建设资金监管的职责。以此实现建设单位和合作银行对建设资金的“双系统监控”。建设单位要督促工程承包商严格执行《施工企业会计制度》和成本管理条例,建立完善的财务核算体系。建设单位应要求工程承包商每月申报用款计划,根据监理工程师审批的工程支付证书,提交合同期的各月用款计划表,经建设单位合同、计划、工程、财务等部门审查后,及时向建设单位财务部门报送。建设单位财务部门严格根据其报来的合同用款计划表的资金额度进行月度用款控制。建立“部门联查”制度,加强财务、工程、合同等多部门紧密合作,及时检查承包商兑现信贷保证资金和履约现金等条款到位情况以及兑现农民工工资和沿线补偿的情况,及时检查承包商对外的支付是否合理、是否有抽走、挪用或挤占建设资金和转移现场材料、设备的违规违纪行为。

  【1】 龚先兵. 湖南省公路建设投资控制的C模型研究[J]. 公路工程,2011(4)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当中,通常很容易遇到一系列的发展问题,而当企业真正面临问题时,必须要及时的将问题解决,这样才能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这就要求企业相关领导管理人员必须采取相应合理化的管理举措,其中针对金融投资的管理就显得极为重要。尽管金融投资管理无法切实消除和解决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所面临的问题,但是其本身能够引导企业向着良好的方向稳定发展。

  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资金属于关键部分,如果企业发展缺乏足够的资金,企业的经营必然将直接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充足的资金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通常而言,企业都可以通过三个方面的渠道来获得发展资金:一是企业自身发展过程当中所积累的资金;二是企业借助银行、贷款机构所筹集到的资金;三是企业借助负债的形式来实现融资的过程,而当前企业实施融资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发现股票。这就要求相关企业领导人员必须对股票了解得非常详细,比如深刻掌握股票本身的发行特点及管理机制等等[1]。

  企业为了扩大经营范围,拓展经营渠道,通常都会进行多个方面的投资行为,而所进行的投资一般都会直接选择不同的投资方式。像可以进行信托、股票的买卖等形式。这不仅是一种投资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还是一种有效的融资行为。因此,一旦企业在进行投资过程中,没有实施有效的融资管理,将很有可能直接致使企业的投资失败。所以,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实施金融投资管理很有必要。

  企业要想持续稳定的发展,不仅需要进行自我付出,加大资金投入,同时还必须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充分结合来自外部环境的因素,并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金融管理条例来实施规范化的经营管理。因此,这就要求企业资金的利用必须具备高效性。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企业必须实施金融投资管理举措,由此可知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的作用非常重要。

  企业金融投资风险管理工作具体包含了投资结构管理、投资规则管理以及投资内容管理等等。不管是任何一项的工作内容,都直接涉及到风险方面的内容,一旦未实施相应的预防举措,此类风险将很容易直接演变成显示,从而真正致使企业步入一个发展困局当中。所以,就要求企业必须构建完善的金融管理体制,并树立起相应的风险管理意识,由此才能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的产生。

  这就要求企业在实施投资管理过程中,尽可能的掌控好资金这一关键点,但是除此之外企业人才也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2]。可以说,企业发展的根本主要在于人才的作用,而要想切实保障企业所作出的投资决策具备较高的正确性,就必须要求具备相应的投资管理人才。因此就要求企业应当强化内部人员结构建设,大力引进专业素质较强的投资管理人才进入,并针对员工实施投资方面工作的培训,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内部人员能够真正胜任其自身工作岗位。从而也由此帮助企业领导作为最具价值、最正确的决策,最终形成企业的投资发展方向,保障企业能够稳步的发挥的发展。

  企业在实施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其是否能够真正实现预期的经营管理效果,主要在于企业本身是否具备良好的预算管理能力密切相关。而企业当中的预算编制工作直接关系到了企业自身的绩效水平,所以就要求企业必须严格做好相应的预算编制工作,这样才能真正为金融投资管理提供有利的条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企业在实施预算前,要求预算人员应当开展充足的准备工作;2.企业一旦开始实施预算,在没有特殊情况的背景下,不允许产生变更的情况,即使其产生变更,也应当在合理有效的范围进行数据的变更。嘴还是结合统计数据的相关程序来实施变更操作。这样才能保证编制的制约力,促使企业融资管理更加科学化;3.要求企业管理者应当严惩相关预算部门的人员,不管是由于何种原因出现的预算错误,管理者都应当严肃处理[3]。

  多数现代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当中,特别是进行金融投资管理工作时,一般都会选择采用ERP系统来实施操作。这主要是因为该系统不仅能够促使金融管理变得更为合理,同时还将极大的帮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提升,促使内部人力资源配置变得更为合理。而ERP系统和其他系统对比而言,其本身更加具备相应的标准性,管理人员可直接节奏保护ERP系统来充分的了解企业当前的资金流通状况,并且也能够及时的掌握到企业产品销售的具体情况,以及企业在市场发展当中所具备的的明显优劣势,从而真正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最为合理有效的发展决策。

  综上所述,企业实施金融投资管理,不仅能够为企业的良好运营发展创造出有利的环境,同时还将极大的促使企业向着真正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向前进。企业通过金融投资管理,将不断的强化自身的建设,有效的提升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保障企业能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1]郭一雄.试析金融投资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5,19:44-45.

  [2]何鹏程.试析金融投资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5,9:380.

  交易性金融资产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时,在资产负债表日,将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通过“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账户进行核算。“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损益类的账户,核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公允价值变动所形成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是损失。从而使得企业利润虚增或虚减。网上有资料显示,研究人员通过对上市公司2007年年终报来分析,共有316家上市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科目本期发生额并不为零,其中有240家上市公司存在公允价值的变动收益,有76家上市公司出现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主要来源于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资产,平均为上市公司带来了将近3000万元人民币的巨额利润,这一科目平均占上市公司税前利润的59.44%,而具有公允价值净收益的上市公司则平均得到了5600万元人民币的利润,平均占上市公司税前利润的79.78%。很显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利润的影响非常大。

  由于我国存在客观上的经济市场不成熟以及微观上的账务处理中会计与税法的不同等因素导致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为调整账面价值留有了余地。

  (1)由于我国目前运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的条件还不够成熟,很容易就使得公允价值计量成为一些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

  (2)在资产负债表日,因为公允价值变动而增加或减少的金额,均调整了“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最终会为调整账面价值留有余地。

  公允价值计量的计量属性所产生的风险和危害最大的表现在于资本市场上行阶段的“价格助涨效应”:即推动资本市场总体价格进一步的上行。就像“不断加温的水中青蛙一般”使公司风险越来越大;“价格助跌效应”则仅仅是在资本市场的下行阶段风险中的一种集中爆发和释放,此时价格风险实际上会越来越小。

  资本市场的上行阶段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价格助涨效应”的形成机理及危害可以概括为:资本市场上行使得各类金融工具的价格上升,进而推动大量资本进入投资,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化,高管贪欲得到最大释放,公司治理失效。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资本市场的下行阶段表现为“价格助跌效应”:即推动已经下行的资本市场总体价格再进一步下行。尽管“价格助跌效应”不会使风险增加,而是使风险暴露并逐步减少,但危害仍然是不容忽视的。

  资本市场下行阶段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价格助跌效应”的形成机理和危害可以概括为:资本市场下行使得各类金融工具的价格下跌,从而导致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值和财务收益大幅下滑,财务报表恶化、资本萎缩、融资困难、流动性收缩,导致投资者信心丧失,大量抛售所持资产,资产价格非理性化下降,部分金融机构破产,传导引发全面危机。

  财务风险是公司投资风险的基本形式之一,与资金相关联的充足性、流动性、波动性等方面的特征存在问题,最终是以财务指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具体来说,公司投资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可以总结为四大类:

  (1)交易性金融资产价值的波动性增加了资金管理的难度,增大了失败的可能性。

  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交易中,某一家或是某几家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管控的不当可能引发的只是这几家公司的财务风险或是决策风险,若是很多家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出现了集体管控不当或关联管控不当的情况,所引发的可能将是金融风险乃至是金融危机。所谓的集体管控不当,其实是指某一类公司,比如说大量投机于某一类的金融工具,但是当这类金融工具出现问题时,投资它的该类公司都将会陷入被动状态;所谓的关联管控不当,其实是指不同的公司因为相互持股或者是借由资本市场的关联性造成了管控失当现象在不同的公司之间相互传导,形成整体管控失当的情况。

  不管是集体管控失当或者是关联管控失当,其造成的影响都是很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因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管控失当所引起的,并且这一管控失当是大范围的,既表现在金融机构整体的管控失当,也表现在借由资本市场关联的整个欧美地区的管控失当。

  有投资就会有风险,所以在进行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时要综合分析投资将会带来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风险。

  预防策略。在投资风险尚未导致损失之前,投资者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建立投资管理制度,进行投资信用评级,责任到人,提高投资决策水平。

  规避策略。当存在多种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选择进行投资时,要尽量选择风险较低的进行投资,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分散策略。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分散化,投资于风险水平不同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以中和由于某种风险过高的投资带来的损失。

  由于当几家企业共同投资或出资时,往往由于投资管理不当导致投资风险,引发金融风险甚至金融危机,所以企业应当加强投资管控,防患于未然。

  企业要加强风险管控制度的建设,加强风险预警管理。将无形的风险可量化、数字化。在进行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前,充分分析与掌握风险的大小,而非盲目投资。

  企业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风险意识的自觉性,时刻保持风险意识,自觉提高警惕心理,密切关注风险信息;企业不仅要有风险意识,更要自觉的建立并坚定的执行风险管控制度,将投资风险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低。

  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给企业带来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问题与风险,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成立专门的部门——风险管控部门,来进行投资风险的相关培训,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明确责任,不疏忽任何的投资风险。

  成立了专门的风险管控部门,该部门就要根据本企业的相关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针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控的机制流程,将投资风险的管控有章可循。

  包括风险管控相关信息和风险反馈信息,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及时掌握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的风险动态,确保信息流通畅通,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企业的风险管控部门不仅要加强风险管控,同时企业的主管部门更要对企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进行风险指导与风险监督。

  随着我国 社会 保障事业的 发展 ,社会保障基金的规模日益扩大,如何加强投资管理使其保值增值,是现阶段必须解决的一大课题。笔者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现阶段社保基金运营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统筹层次不同,基金管理主体分散, 影响 了基金的存量规模,削弱了基金运营的规模效益。目前地方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也不尽相同,中央和省属 企业 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实行了省级统筹,医疗、生育、工伤保险实行地市级统筹或县级统筹,统筹的层次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一些企业还建立了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企业是补充保险基金的管理主体。这样的管理体制,使基金节余分散,管理难度增大。

  2.基金管理制度的约束。在保险基金的管理上,前一时期,确实存在大量基金被挤占和挪用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严格限制了基金的投资渠道,只允许投资国债和银行定期存款。在资本市场发育的初期,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小,对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作出限制是必要的,但是不应当成为一个长期的政策选择。就目前讲,只有部级社会保险基金有投资管理的办法,详细规定了投资的渠道和管理 方法 ,地方结余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还没有打开。

  3.基金运营不规范。社会保险基金运营主体的非专业性以及过多的行政干预导致基金运营的低效率、高风险并存。从目前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机构设置来看,社会保险的事务性管理和基金的运营都是由政府组建的事业性机构即社会保险管理局(中心)来管理,其管理模式是政府行政命令式的管理,而非市场指导下的商业化运作,这使基金在运营过程中存在很大弊病。

  1.国家应尽快制定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办法,依法管理和规范基金投资。尽管有中央管理的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但还不是全部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办法,对其他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还是空白。社保基金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需要以立法的形式加以保证。因此,应尽快对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立法,依法管理基金的投资,财务风险的防范都应制度化、法制化,使社会保险基金在运行过程中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防止出现管理混乱的现象,给国家 经济 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不利影响。2.建立 社会 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机构和监管机构。国家、省、市应建立起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按照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进行投资和监督管理。投资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应相互制约,有各自的职责,互不隶属。投资管理部门内部要严格遵守国家投资法规和政策进行投资管理,监管部门还应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按照 法律 规定的投资办法进行独立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基金按照规定去运转。同时,应建立分权制衡的运作机制,基金的运用决策系统、执行系统、考核监控系统,由此形成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分权制衡机制。

  3.社保基金的投资应明确规定为委托理财。 目前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专业理财人员还不多,也没有资本市场投资经验,直接投资风险比较大,考虑到社保基金的收益目标和风险,通过委托和关系,签订合同,实现进入资本市场是比较好的选择。

  4.在基金投资过程中,应处理好投资组合 问题 。目前,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限制是,银行存款和国债的比例不得低于50%, 企业 债券、 金融 债券不得高于10%,证券基金、股票投资比例不得高于40%.当前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发达,保险基金还存在较大的隐性债务,对于股票和证券基金的投资应保持较低比例。

  5.在基金的运作过程中,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投资形式:投资开放式基金;发行定期保险基金的国债;委托银行抵押贷款;公司或企业债券。

  2000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同时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运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社保基金是指国家为实施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法定程序,以各种方式建立起来用于特定目的的资金,是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社保基金”是一个被简化了的统称,它的主体是社会保险基金,由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基金组成。五种概念包含了社会保险基金、社会统筹基金、个人账户基金、企业年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以下简称全国社保基金)。其设立的目的是调剂和补充各地基金支付缺口。经过十年的积累,基金规模不断壮大,到2010年底,全国社保基金总资产为8566.90亿元,累计投资收益额2772.60亿元,年均投资收益率9.17%。目前,我国社保基金面临着两大重要问题,即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和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据统计,到2005年底,我国个人账户“空账”规模已达到约8000亿元,并以每年约1000亿元的规模迅速扩大,做实社保基金任重而道远。另外,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对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001年,全国社保基金试点入市,2003年正式入市。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其投资收益状况并不理想。本文拟通过对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情况的分析,对基金的投资管理进行一些探讨。

  我国五个险种社保基金规模发展惊人,2001年累计结余仅为1639亿元,但到2009年底就增长为1.96万亿元,9年间增加了12倍,2002年至2009年平均增长率高达41%,其中有5年在40%以上,2年在30%以上,只有2009年是24.3%。尤其是2006和2007年,每年累计结余都比上年增加2000―3000亿元,2008和2009年还分别比上年增加4000多亿元。社保基金规模飞速发展,但投资收益率还不到2%,没有跑赢2.2%的CPI(2000―2008年),处于贬值和缩水状态,而且基金规模越大,贬值风险越大,保值增值的压力就越大。目前全国社保五类基金的投资渠道只有存银行和买国债,名义收益率不到2%,几乎是世界上收益率最低的社保基金。

  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范围仅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其中银行存款和国债的投资比例不低于50%,企业债、金融债不高于10%,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高于40%。200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社保基金可以投资于境外证券市场。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直接运作的社保基金投资范围仅限于银行存款,在一级市场购买国债,其他投资需委托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管理和运作,并委托社保基金托管人托管。目前,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为10家,托管人为2家。从2003―2010年社保基金投资分布的情况来看,2003年社保基金委托投资资产318.87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24.06%,到2010年社保基金委托投资资产3589.34亿元,占比41.90%(见图1)。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透露,2003年到2007年,全国社保基金年均实现收益率为10.7%,年均经营收益率15.4%,分别是同期年均通货膨胀率2.59%的4.1倍和5.9倍,实现了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目标。其中2007年全国社保基金已实现收益1084亿元,实现收益率38.9%。受益于2007年火爆的股票行情,社保基金委托投资收益为931.28亿元,比上一年同期相比增长超过7倍,指数化投资收益增长超过16倍(见表1)。因此,社保基金只有进入以股票为代表的资本市场,才能够取得超出一般银行存款和国债利率的回报,中国的社保基金投资资本市场就成为一个极其现实的选择。从国外经验来看,投资资本市场主要分为消极型投资策略和积极型投资策略。以指数投资为代表的消极型投资策略与积极型投资策略相比,具有低成本、低风险性的优势,而且能在更大程度上保证增值幅度与社会生活水平的进步幅度一致。但国内资本市场还不是一个有效的市场,因而也给积极型投资留下了较大的利润空间。

  从破产风险隔离功能上看,信托投资公司管理的资产不会因为其固有财产或其他信托财产的负债而承担任何风险,信托财产也不会受到破产债权人的追索,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资金的安全性。信托投资还可以同时涉足资本和实业领域,投资渠道广泛。目前,社保基金涉足数笔信托贷款项目,包括2007年借助北京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平台向重庆至长沙高速公路投资10亿元,2008年与天津城投集团、中信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和建设银行合作的20亿信托贷款。但从总量上看,社保基金参与信托贷款投资的占比较小,社保基金完全可以选择有稳定现金流来源和高质量担保的项目增加信托贷款投资,获取较高且相对稳定的收益。

  根据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国家重点企业改制及国家重点改革试点项目的函》的回函(财金[2005]97号),社保基金实业投资范围为中央直管企业改制或改革试点项目,投资总额按成本计算不超过划入基金货币资产的20%,投资单一项目的比例不超过该项目总规模的20%。目前社保基金投资的投资对象主要为银行,包括交通银行100亿元、中国银行100亿元、工商银行100亿元,其他行业较少,主要为投资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100亿元。实际上,能源、交通、通讯等行业项目投资规模较大、风险较小,有稳定的未来收入现金流,而且项目运行时间长,一般情况下回报率也较高,抗汇率风险和通货膨胀的能力强,项目主体及其未来收益为抵押品,属于非常理想的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对象。

  2006年4月底,理事会根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规定》,启动了全国社保基金境外投资全球托管人、管理人评选工作,理事会确认了10家境内资产管理机构成为社保基金海外投资管理人,与北美信托和花旗2家银行签署了全国社保基金境外投资全球托管协议。由于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比较完善,投资工具比较多,各项法律制度比较健全,投资收益相对较高,因此投资海外资本市场对拓宽社保基金投资渠道、更加有效地规避和控制投资风险是一个有效途径。目前社保基金的海外投资规模仅占其管理总资产的6%,远低于政府设定的20%上限,因此可视全球经济复苏的进度稳步增加海外投资。

  我国长期以来把保持基金的安全性作为首选目标,并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和投资工具进行了严格限制。经过数年的运作,从目前资产分布的情况来看,风险较小的投资占总资产的80%以上(见表2),与发达国家和地区主要投资于资本市场的基金投资结构差异较大。这种安排一方面确保了基金运行的安全性,但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我国基金投资渠道过于狭窄,投资结构不尽合理,资产过于集中,长期将无法实现有效偿付,同时安全性目标也将难以维系。

  截止到2010年12月30日,在全国社保基金资产中社保基金会直接投资资产4977.56亿元,占比高达58.10%;而委托投资资产仅为3589.34亿元,占比41.90%。根据国际上养老基金的运作经验,有效的基金运作应引入竞争,由多家非政府部门依法经营,而国家管制型的基金运作,因为权责不明晰,难以有效防范基金运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欺骗、侵吞、挪用及滥用现象,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基金运作的低收益率。我国养老基金投资主体的“缺位”与“越位”以及由此形成的行政管理部门直接投资比重过高的现状,是导致基金投资效益低下的重要制度因素,不利于我国基金投资长效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有效的制度是实现基金保值增值的根本保证。德国学者柯武刚(Wolfgang Kasper)、史漫飞(Manfred E.Streit)认为:在一个信用制度保障了币值稳定的国家里,公民对储蓄和投资于货币资产以及为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本储备提供资金,都会很有信心。由此可知,在信息、监督和执行问题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制度的有效协调功能和信任功能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基金投资管理过程中,政府应强化制度建设责任,从我国实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在基金投资制度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加紧制定和颁布《社会保障法》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条例》,完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规定》,尽快将社保基金投资纳入制度化轨道,为其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和制度保证。

  一是按照相关制度安排,对各类产品的投资实行最高比例控制,并依国内外市场变化和风险及时调整。二是坚持审慎投资方针,慎重考虑在新兴市场或境外市场的投资。在投资新兴市场时,社保基金应更多地把全球指数作为基准,密切关注单一市场的基本面、溢价和评级的变化,以便及时作出调整。三是继续进行分散投资,适度放宽社保基金投资范围,降低和化解社保基金入市风险。此外,委托―问题对基金投资会产生重要影响,若委托人或人的行为未受到相关制度的约束,很可能会产生道德风险,所以完善基金委托制度,通过一些法规和激励措施来激励人并对其进行严格监管,可以提高社保基金投资的安全性。

  巴曙松等人认为:在加强基金监管的有效性方面,政府要强化监管力量,适当集中,加强社保基金监管体系改革。一是在监管组织结构方面,采用以法制监管为核心、适当集中的综合模式,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加强监管的集中度,以构建一个主辅分明、多重监管的社保基金监管组织结构。二是提升统筹层次,加强垂直管理。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的基本社会保障采取中央政府集中统筹的方式进行管理和运作。这样的好处在于可以有效地集中和化解风险。提升统筹层次、加强垂直管理是下一阶段中国社保基金监管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三是积极推进基金监管的市场化。

  随着政治、经济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因素增多,社保基金投资应以更加透明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在不妨碍基金正常投资运营的基础上,加强对基金管理人的综合实力以及投资产品的信息披露,以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投资者对风险识别的难度。有关金融机构和监管者要严格审查,确保所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掌握基金的投资组合状况、投资风险等情况,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基金管理人的投资运营能力直接关系到社保基金投资风险的控制能力和获取收益的能力。为了有效防范社保基金投资面临的风险,还要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金管理人的风险管理、控制水平和投资能力。

  [1] 郑秉文:2万亿社保基金贬值风险与化解之策[J].理论动态,2010(1).

  [2] 戴相龙:不断壮大的国家社会保障储备――写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设立十周年之际[EB/OL].人民网,2010-07-30.

  [3] 李向军:我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问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4] 许星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股票投资组合绩效评价及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学院,2008.

  [5] 易艳玲: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7).

  [6] 林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7] 胡继哗:社保基金入市应分类监管――对社保基金投资资本市场监管的分析[J].当代金融家,2006(10).

  [8] 郑秉文:改革社保基金投资体系的基本思路[J].中国社会保障,2004(9).

  1.全面提高职员的专业素质。根据导致金融投资操作风险的因素,来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操作风险多数是人为因素所致,所以要培养员工的专业技能,作为投资主体的投资者必须具备相当高的专业素养。要对已就职的员工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工作素质,减少在工作中的失误,确保员工严于律己,增强责任感,增强员工的金融风险意识,从而更好地对金融投资操作风险进行管理。通过培训还可以倡导员工爱岗敬业,团结友爱,员工之间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做到员工之间和睦相处,相互促进,尽量降低发生操作风险的可能性。金融机构也要培养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工作氛围,加强宣传金融投资风险管理的力度,逐渐增强员工风险管理的观念和意识,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2.改革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内部管理的不合理性是导致操作风险的因素之一,所以要想减小操作风险,需要改革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为了提高金融投资机构操作速率,金融投资机构需要具体分配各部门相关职责,做到各负其责,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出详细的监管条例及相应的惩罚制度,进而规范操作行为,有利于减小金融投资过程中的操作风险。金融机构不但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健康稳定发展。还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不仅要将规避风险的事前工作做好,当风险出现时,也要及时有制定好的应急预案。通过健全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加强了对金融操作的管理,做到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减少了操作风险出现的可能性。

  3.建立标准和规范的操作流程。金融投资的整个过程都有可能存在操作风险,为了降低操作风险发生的几率,需要建立标准规范化的操作流程。金融投资机构的各个部门都应该建立标准规范的操作流程,使其深入到每一项投资决策。为了尽量减小投资风险,投资管理部门应当制定严密的投资计划,使投资决策的做到标准化、规范化。确保严格控制金融投资人员的操作手法,降低内部操作风险发生的几率,进而降低其对金融投资产生的危害。

  4.制定风险管理的目标并做好风险评估。为了减小金融操作风险的几率,有效应对市场风险,职工可依据金融机构的特点为风险管理确立一个目标及范畴,并制定一些短期的具体目标,以保证风险管理的工作可以稳定有序的发展。例如,建立一个损失事件的详细报告制度,针对操作风险,采取连续的检测并定期报告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检测出操作风险管理的需要,持续的检测可以为分析操作风险提供可参考数据,分析并研究单独的损失事件、操作风险的过程及资源的分配,由此来可以确定特定损失的原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出关键的风险因素。因此,参投人员在投资操作过程中可有针对性的评估风险,分析损失事件产生的概率,找出潜在的操作风险,找出重要风险。

  [基金项目] 上海市教委基金项目“证券投资基金委托风险管理的系统分析”(批准号:06EZ02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刘媛华,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

  罗鄂湘,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上海 200093)

  委托关系,是指一种契约。即一个或一些组织(委托人)委托其他人(人)根据委托人利益来从事经济活动,并给予人一定的权与利,共同实现委托人与人效用目标的契约关系。然而,在委托的关系中,由于委托人和人的效用函数目标不一致,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bd半岛体育,产生了激励不相容问题;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委托人无法准确地辨别绩效是由人工作努力的程度还是由一些不可控因素造成的;并且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委托人和人不可能在事前签订一个完全合同来约束人的行为,这就存在契约的不完全性,使得人可能侵害委托人的利益。因此,必须构建一定的激励监督机制,通过激励约束机制设计来解决委托中的风险问题。

  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兼具服务、金融、财务和管理职能的信用形式,它以集腋成裘的功能,专家经营的长处,分散经营的特色,长期较好的收益,在众多金融工具中脱颖而出,成为引人注目的投资方式。在对证券投资基金进行投资运作的过程中,根据证券投资基金的制度安排和契约形式,基金持有人将资金的使用权委托给基金管理人,基金管理人受基金契约等制约代表基金持有人利益管理其资金,并获得以管理费形式体现的报酬。基金投资者和基金管理人之间形成的这种关系,是典型的委托关系。

  在证券投资基金的委托关系中,由于基金委托人和基金管理人的目标是不同的,作为委托人的基金持有人,目标是追求基金资产收益的最大化;作为人的基金管理人,其目标是追求个人的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的最大化。当两者目标不一致时,在对证券投资基金进行投资的时候就会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因此,需要进行激励约束机制设计来克服和减轻风险问题。

  假设1 基金管理人的工作成果用π(α,ε)表示总收益,其中, α为代表努力水平的一维变量,ε为不受控制的外生随机变量,ε服从N(0,σ2)的正态分布。

  假设2 努力水平α与π(α,ε)成正比例增长,α越大产生的总收益π(α,ε)越大,为了方便计算,取α的系数为1,则总收益函数取如下线性形式:π(α,ε)=α+ε。

  假定3 双方的支付合同为S[π(α,ε)],投资人根据观测到的π(α,ε)来对基金管理人进行奖惩。考虑线性合同S(π)=α+βπ,其中:α为管理人的固定收入,β是管理人分享总收益的份额,即收入π每增加一个单位,管理人的报酬增加β单位。

  假定4 C(α)为管理人的努力成本,为简化起见,设C(α)=bα2/2,这里b>

  0,代表成本系数。C′>

  0,C″>

  0,即努力的边际负效用是递增的。

  假定5 投资人的效用函数为 V{π(α,ε)-S[π(α,ε)]},基金管理人的效用函数为U{S[π(α,ε)]}-C(α)。

  假定6 投资人是风险中性的,管理人是风险规避的,其效用函数具有不变绝对风险规避特征,用ρ表示绝对风险规避度量,ρ=-U″(・)/U′(・),若ρ0,则表示管理人风险规避。

  根据委托理论,基金投资者在设计激励合同时,不能利用强制合同来使基金管理人选择投资人所期望采取的行动。因此,合同必须是投资者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基金管理人效用的最大化。这样的激励合同需要满足两个约束条件:

  约束1 参与约束(IR),即基金管理人从接受合同中得到的期望效用不能小于不接受合同时能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保留效用)U。

  约束2 激励相容约束(IC),即管理人选择努力水平α的期望效用必须大于或等于选择其他努力水平时的期望效用。

  因此,投资人的问题就是如何确定一个激励合同S(π(α,ε)),并导出α,使自己的效用极大化。

  由于管理人从接受合同中得到的确定等价收入要不小于保留收入水平,因此,将参与约束(IR)取等号,即最小值,和激励约束(IC)一同代入目标函数,得

  从上式可以看到,β是b,ρ,σ2的递减函数。就是说,管理人越是风险规避,收益π的方差越大,管理人越是不努力工作,他应该承担的风险就越小。而投资人越是规避风险,管理人的努力边际收益越大,那么管理人承担的风险越大。

  在极端情况下,如果管理人风险中性的(ρ=0),β=1就意味着管理人承担全部风险,这时投资人只获得一个固定的收入。如果管理人风险规避ρ∞,β=0,意味着管理人不承担任何风险,投资人承担全部风险,管理人获得一个固定收入α,激励机制的作用为零。

  基金投资是长期的行为,而我国的基金管理人的收入结构几乎都是短期收入,缺少长期激励。若委托关系只是一次性的,基金管理人将不会有任何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很容易产生道德风险。所以,应该增强报酬制度的长期激励作用,将管理人的经营行为同长期发展有效地结合,避免短期效应。

  法玛(Fama,1980)认为,在竞争的经理市场上,经理的市场价值决定于其过去的经营业绩,从长期来看,经理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的责任,因此,即使没有显性激励合同,经理也有积极性努力工作,因为这样做可以改进自己在经理市场上的声誉,从而提高未来的收入。

  因此,我们应该考虑对管理人进行长期的激励,另外,在考虑管理人努力水平的同时,还应该考虑管理人的能力问题。为此,下面对一般模型进行了改进。

  假定2 第t期的基金总收益为πt(t=1,2,…,n),考虑线性合同St=α+βtπt。其中α为管理人的固定收入(与πt无关),βt是管理人每期分享总收益的份额,即收入πt每增加一个单位,管理人的报酬增加βt单位。

  假定3 第t期的基金总收益πt(t=1,2,…,n)与基金管理人的努力程度αt,自身经营能力θ,外界随机变量εt(如经济环境影响)共同决定。因此,πt=αt+θ+εt。

  假定4 αt是基金管理人的私人信息,πt是共同信息,θ和εt是正态独立分布的,则θ~N(0,σ2θ),εt~N(0,σ2ε),且cov(εi,εj)=0,i≠j。

  假定5 成本函数Ct与经营能力θ和努力程度αt有关。当θ越大,Ct越小;αt越大,Ct越大。因此,将其设为Ct=bα2t/2θ,这里b>

  0,代表成本系数。

  假定6 管理人第t期的效用Ut为当期获得的收入St和努力成本的差值,即Ut=St-Ct。假设管理人的效用函数具有不变绝对风险规避特征。用ρ表示绝对风险规避度量,ρ=-U″(・)/U′(・)。

  基于假设,管理人选择努力水平α的期望效用必须大于或等于选择其他努力水平时的期望效用,则可以得到基金管理人的目标函数是:

  上式表明基金管理人的最优努力水平。说明基金管理人的经营能力越高,他们越会努力地工作。另外,最优努力水平还和βt有关,即与管理人分享总收益的份额有关,βt越大,基金管理人就会越加努力地工作。

  基金管理人从接受合同中得到的确定性等价收入不能小于不接受合同时能得到的最大保留效用S。

  在证券投资基金的运作过程中,研究各种控制制度的设计,实现在控制、降低人风险的同时使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是非常必要的。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结论。

  1.只有一次性的委托关系,管理人不会有任何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因此,采用长期的连续支付的激励模式,将使基金管理人一直感到激励的存在,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完全的责任,有积极性努力工作,从而提高未来的收入。

  在基金管理人市场上,如果有足够的管理公司相互竞争,那么在委托关系重复多次的情况下,委托人对人的信息了解增加,他的选择将给人造成一种压力,形成隐形激励。

  2.基金管理人的最优努力水平和βt有关,即与管理人分享总收益的份额有关,βt越大,基金管理人就会越努力地工作。除此之外,基金管理人的经营能力也影响着最优的努力水平,经营能力越高,他们越易于努力工作。

  3.基金管理人风险规避程度ρ与激励系数βt之间成反比关系,如何权衡风险与激励之间的得失关系正是委托理论的主题。委托人为了使管理人能够努力工作,会试图提高βt,但是这个激励的作用又和人对风险的态度相联系。

  因此,激励机制的设计就要把经营结果在基金投资人和基金管理人之间进行最优的分配,由双方共同承担风险,使得管理人效用最大化的目标与投资人效用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实现两者的激励相容。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刘媛华,严广乐.证券投资基金中委托关系的风险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3,(4).

  [3]郑君君,刘恒.基于委托关系的风险投资者对风险投资家激励模型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5).

  目前在我国尚未形成针对私募股权投资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只有《证券法》、《公司法》和《信托法》等有相关的规定。虽然这些法律为私募股权投资的设立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对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批准设立、基金构架的操作以及税收的征收等,还没有配套的成文法律,只能依据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或者政策性文件,这些文件法律效力低,且没有形成体系。

  在我国,对于创业投资的监管主要由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商务部、财政部综合司和科技部等多个部门负责。参与的部门众多,而且又缺乏统一的领导,从而导致令出多门,出台的政策不一致,甚至自相矛盾。同时,多部门监管还是导致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不同的监管部门制定不同的规章制定对私募投资进行监管,监管不同的环节,例如工商部门对私募投资的注册进行监管,商务部门对外资基金进行监管,而金融监管部门对涉及保险、证券类企业进行审批。各部门监管的标准不一致,难以有效地配合和协调,从而容易导致过度监管,监管bd半岛体育重叠以致出现监管真空。

  在私募股权市场发展的初期,是以政府为主导力量推动的,特别是创业投资,更是各级政府的科委和财政部门出资和推动的,其主要目的是服务于政府的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战略。后来,政府在私募股权市场中的地位逐渐降低,出现了由政府牵头、社会各方参与的混合型创业投资运作机制。但是即便如此,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仍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连续,仍受地方政府的干预较大。

  我国没有完善的关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监管的法律,对其的监管也只是借鉴证券法、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或者其他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这些法律不够系统,法律效力较低,无法对私募基金的法律性质、合格投资人、与相关方的法律关系等重大基本法律问题作出规定,存在法律空白。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针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监管的法律显得至关重要,这些就可以打击非法募集资金,保护投资者利益,使私募资金规范运作并发展壮大。具体而言,要以现有的法律为基础,制定和完善私募股权投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私募股权投资的各种行为,防范可能造成的风险。并完善私募股权基金的发起、运作、退出的办法和完整机制,尽快推出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让行业参与者有法可依、有例可循。

  对于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监管,在某些方面并不是监管不力,而是监管过度。因此,必须树立适度监管的原则,实行有效监管,防止监管过度。进行适度监管,不仅能够有效规避在私募股权投资中存在的各种风险,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资金募集的效率。要进行适度监管,政府部门必须认识到促进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与防范私募股权投资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具有同等地位。政府监管部门要防止管得过死的情况的出现,要在效率优先把握监管尺度的基础上对私募基金的监管权进行合理配置,结合我国国情来进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监管。

  目前,在我国多个部门共同对私募股权投资进行监管,各部门所制定的规章制度难以有效协调,彼此之间也会出现矛盾和冲突,从而导致监管效率低下,使监管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私募股权投资属于金融活动,因此在我国必须建议建立以证监会为主、其他职能部门为辅的二级核心监管体系。私募股权投资的发起与设立、运作与退出等,必须严格地纳入证监会的监管范围之内,而对于涉及外商投资的企业则应该由商务部协商,有关外汇管理的问题由外管局提出意见。

  对私募股权投资的兼顾,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努力,也需要本行业自身的自律。设立全国性的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协会是加强行业自律监管、提高行业发展水平的有效措施。设立行业协会,可以有效地促使本行业认真执行国务院、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证监会、财政部等部门对私募股权投资监管的相关要求,同时促使本行业制定行业管理规定并积极付诸实施。行业自律监管与政府监管是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没有行业自律监管,政府部门的监管也难以有效实施。

搜索